但有一個夢
謝耀漢 (Joseph)是一個真正的「電車男」, 兒時開始已經有個夢, 就是要出版一本以電車為主的書籍, 希望能夠讓大眾珍惜香港傳統的軌道運輸系統。
《叮叮傳奇》一書最強勁之處就是隨書附送了一張海報,內裡有全數162部電車,全部圖片皆是由兩位作者操刀。有些電車已經退役,一刻永留存 |
愛電車, 源自於那恒久不變的「叮叮聲」。兒時Joseph住在電車路軌旁, 每朝清晨四時、五時, 當頭班電車駛出屈地街電車廠, 一陣又一陣的叮叮聲就似是鬧鐘般叫醒他。當時最吸引Joseph就是五色繽紛的電車廣告, 「由於當時家境並不富有, 我沒有相機可以拍下那時的電車廣告, 不過我很愛畫畫, 所以我當時走到馬路邊, 臨摹路經的車身廣告。」突然, 他在畫畫時想到了一個問題: 「究竟香港有幾多部電車呢?」於是Joseph一路畫畫, 一路留意電車車身編號, 同時開始記憶電車車身廣告。當年紀漸長, 走的地方也愈來愈遠, 有一次他去到當年的銅鑼灣霎東街電車車廠, 他只敢在門外偷看, 但已經足以令Joseph 深感興奮。「車廠內停滿一排又一排的電車, 這是我第一次同時間見到那麼多電車。我又看到一群工程人員在維修電車和髹上電車廣告,而在最遠處的空地,有一些電車被拆到只剩下骨架。」
舊電車被「行刑」後的遺照,是難得一見的。看到這刻,Joseph 覺得像是失去了一位老友。 |
拍下過, 記住過, 好過擁有
幾年前, Joseph終於買入了人生中第一部數碼相機, 忠實地紀錄電車日常運作, 也開始了他的追車生涯。我們乘搭電車, 都是希望悠悠閒閒地到達目的地, 我們普遍以為電車的叮叮聲一直不變, 但電車的改變步伐, 其實快過我們所想。Joseph憑著鏡頭, 切切實實感受到電車其實每分每秒都在變化。「舊時的電車、無論是車內的凳、裝飾和骨架結構都是以實木為主, 而從俗稱為『金魚缸』的燈罩透出來的柔柔黃光, 當乘客置身車箱中會感到親切、溫暖。」現今的電車, 木凳變成了塑膠或人造纖維, 金屬結構取代了木製支撐, 黃燈變成了熾白的LED 燈泡, 電車不再像電車, 反更像輕鐵, 讓Joseph覺得是「新不如舊」。
昔日電車內的佈局可以看到很多木的元素,右上角134號編號被畫上了交叉,它就是「消失」的 #134 電車 |
Joseph每天外出都會帶他的相機, 因為他不想錯過捕捉精彩一刻的機會。有一次他看到電車軌上有一個洞, 原來洞內是控制電車路軌轉向的部件。二話不說Joseph就拍下了這個難得畫面, 「因為我追了電車那麼久, 也未曾看過路軌波口位的內部結構」。
路軌上的波口位,平時是看不見的 |
為了拍攝精彩照片, Joseph甚至在深夜「狙擊」電車。每晚深夜, 當最後的一班電車回到車廠之後, 就是工程車出動維修路軌的時候。有一次他目睹了兩部工程電車 (#200 及#300) 在同一個地點內施工, 「通常工程車都會分派到不同地區內執勤, 如一輛在東區, 那另一輛可能就會在中西區, 同時出現兩部車, 這是相當罕見的。」
同一時間遇上兩部工程車在執勤 |
Joseph 和其他喜愛電車的朋友不同,他除了拍攝單一一部電車外,更會捕捉兩部對頭車相遇的畫面, 因為雙車可以變化出不同有趣組合: 可以是新、舊電車的對照; 相同的車身廣告;電車編號的組合等。Joseph花費了不少時間在不同地方捕捉了許多珍貴的「孖公仔」組合。
Joseph 捕捉了新款電車 #172 試車一刻,亦意外紀錄了舊式電車 #1 「遺照」 |
有新式 #1 電車及舊式 #2 電車 對頭一刻 |
不過最令電車迷著迷的都要數以下一張。當時電車公司的高層特意安排了五種不同款式的電車列陣, 在霎東街電車車廠 (現址為時代廣場) 內「大曬冷」。這張相片, Joseph一直珍藏至今, 因為一眾電車迷覺得要時光倒流已經是不可能。「這張照片在八十年代拍攝, 當時電車的高層是相當喜愛電車, 所以他們才會刻意創造這個歷史一刻。」
現時只有左二、右二兩部旅遊電車仍在服務,其他的款式全都退役了 |
遇上知己伯樂
出書之前, Joseph一直有經營著電車網誌, 與海外電車迷互通消息及交換照片。除了拍攝外, 他還不時翻查文獻, 希望令電車書內容更加完備。不過出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對於編輯、校對等, 確實令Joseph「老鼠拉龜, 無處埋手」。直到有一次Joseph參加了電車迷聚會, 認識了「世外高人」Ricky。
Ricky記得, 第一次見到Joseph時, 他相當落寞, 為了打開話題, 他跟Joseph說了一個成人笑話, 竟想不到他笑得透不過氣來, 也許他真的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當氣氛輕鬆了, Joseph 也沒有再苦眉苦面, Ricky就開始挖深一點地問, 「當時我直接問他有什麼心事, 他也很坦白回答我, 他夢想是出版一本電車書」。
一說到電車, Ricky 雙眼炯炯發亮。「當時我把自己的珍藏拿出來結他看, Joseph 他當時呆了眼。」Joseph 以為自己的相片珍藏已經很強勁, 只想不到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我看到Ricky的藏品簡直是口水直流, 因為我看到 1910 年代的電車照片! 從黑白相片、彩色明信片、甚至是60、70年代的交通雜誌,Ricky都一應俱全。有很多照片, 我都是第一次見! 不過最令我意外的是, Ricky還會收集電車車票, 更有不少是極罕見的「四條」車票, 即是車票上的編號是 1111、2222、3333等。」不過最令Ricky自豪的是「同花順級數」的車票系列, 即是車票年代不同、等級不同, 但是編號是一樣的。
不同年代的「四條」車票 |
電車車票上的印章顏色不同, 要集齊也相當花心機、時間 |
Ricky和 Joseph這對「電車父子兵」, 即使年紀相差幾十年, 但絕無代溝。因為Ricky覺得: 「既然我自己有編輯經驗, 而我們都對電車同樣熱愛, 倒不如將自己的藏品和知識公諸同好。當幫助年輕人完成夢想又好, 為自己留下芳名又好, 我覺得這是相當值得。」他們決定分工合作, Joseph年輕有力, 他可以捱更抵夜拍攝工程車出更; Ricky資歷深厚, 除了進行編輯工作, 他翻箱倒籠的把家中的電車文獻、相片、車票都貢獻出來。Ricky的參與, 確實令到書本內容更加翔實。
Differentiation
市門上有關電車的中文書本不多,能夠由淺入深簡介電車的工程、電機詳細運作更是稀有。兩位作者都覺得,若果能夠將艱澀難明的技術內容,寫成人人都看得懂的科普式文章,那是了不起的過程。即使有「高人」暗中相助,提供不少電車工程資料,但是機械終歸是機械,很難寫得生動有趣。Joseph也明言工程內容是最艱澀的部分,「當時,我真的想過放棄,因為機械工程實在不是我的專業,但幸好Ricky一直鼓勵我,書本都已經寫好了九成,最後的工程文章,就是全書的靈魂,叫我一定要完成它。」
Joseph印象最深是有關電車「衝紅燈」一文(p.149)。在電車路軌上會有雙白線示意司機減速,但若果司機違規,當電車快速經過架空電纜的絕緣區間,由於電車車頂上的「拖里」(即集電桿)仍帶有電荷,所以就會產生火花。當時Joseph不是刻意地拍攝「火花」,「拍攝衝紅燈火花是可遇不可求,因為你不會知道電車經過雙白線時有沒減速,即使你知道有司機超速,電光火石之間,根本不可能準確捕捉它,所以拍攝到也算是緣分吧。」講起這張照片,Joseph仍舊是相當興奮。
「衝紅燈」電光火石的一刻 |
電車迷遊叮叮河可說是見怪不怪,但兩位電車迷從堅尼地城總站搭到筲箕灣,是為了勾勒出不同年代的電車路線圖。Joseph拿出了地圖手稿,「當時我和Ricky一起搭電車,由於他是個『老香港』,他憑記憶和資料,將不同年代的電車路線呈現在我眼前。」
電車路線圖的手繪稿 |
#120
很多電車迷和遊客都會遠道而來,特意登上#120電車遊歷港島北岸。#120電車是於1949年投入服務,由於它是香港重光後第一批建造的車種,又名「戰後式電車」。#120 能夠海外聞名,是因為任時代轉變,它的外型都盡可能保留了60多年前的模樣。誠然,電車結構、零件都會出現耗損,不可能服務大眾60年。#120本尊結構已經敵不過時間而損壞,在1991年電車公司無奈地將它退役。為了能夠讓#120「浴火重生」,公司決定將舊有的 #86電車 (同樣都是「戰後後電車」) 的部件拆下來, 安裝到新型的 #120號上, 這部新 #120 已盡可能保留原有車身原貌,務求讓新一代乘客亦能感受乘搭舊式電車的氣氛和感覺。
Joseph和Ricky兩人為了求證新款 #120電車的真身,曾經登上 #120 電車,翻開了車內的木凳,確實找到了用油漆寫上的「86」號碼。 |
叮叮傳奇一書終於在上年書展推出, 兩位作者亦親自到會展現場視察。Ricky在書商攤位面前用相機捕捉讀者的神情, 他最有印象是有一個十歲的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 即使爸爸叫他也不願意離開。曾經有日本電車迷看罷全書, 跟Joseph說這是「The Bible of Hong Kong Trams」,而部分電車圖片更被外國車迷賞識而刊登在當地雜誌。對於電車未來發展,兩人表示只得一部 #120 電車是不夠,故希望可以透過出版書籍, 將香港電車歷史、特色和有趣故事如實地推介給社會大眾。
Ricky 和 Joseph 的電車照片被刊登於英國電車雜誌 《Tramfare》, 將本港電車文化推廣至海外 |
鳴謝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考資料:
1. Mike Davis, “Hong Kong Tramways 100 years”, DTS Publishing, 2004
2. 劉銓登, 謝耀漢, 《叮叮傳奇 香港電車知趣 Amazing Ding Ding》, 天地圖書, 香港, 2012
3. 香港電車 叮叮傳奇 facebook 群組
4. [九廣揭露] 乘電車跨過大海!Amazing Ding Ding 香港電車傳奇 | 創動力媒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