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北角、炮台山附近,有個小山峰,叫作 紅香爐峰 。它並非在著名行山路徑之上。不過,若果有朋友喜歡攝影,也許都會上過這個山崗。立於山頂之上,能夠飽覽整個維多利亞港的景色,特別是夏天時,太陽會在西方的海平面沒去。全因一位酷愛行山的朋友,在年前帶我上這個山崗,才得知香港有個隱密花園。
紅香爐峰 看香港夜景好地方
最近在看一本很有趣的地理書:《香港地理:山海依舊風物在》,該書初版著於中華民國29年2月,即1940年,作者蘇子夏。據本書書序,該書當年是香港中學、高小程度所用的地理教科書。70多年之後重看此書,相當有趣,其中有一章《地方志香港篇》,記述了我曾經踏過的紅香爐峰。原來這個即使你行過也不會注意的小山崗,背後有著超乎想像的歷史意義。
紅香爐峰 和香港名字起源
香港這個名字,起源眾說紛紜。其中較廣傳的說法是「阿群帶路圖」,18世紀英軍在赤柱上岸,問及當地村婦當地地名,村姑夾雜著鄉音回答道:「香港」,於是英軍就用Hong Kong 來命名這個新殖民地。據香港地理一書記載,香港島舊名為鰲洲,又稱赤柱山,或稱紅香爐。早於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之前,香港島已經是重要港口,來往南洋和遠東的商船都會在香港停靠。當時赤柱山、香港、紅香爐皆是指香港島中部不同地方,自1842年條約簽訂之後,官方才統稱全島為香港。
至於紅香爐的真實位置及源起,該書都有詳細記載:「在北角與鰂魚涌之間一帶地方稱紅香爐,以前中國在此有駐軍,即所謂紅香爐營汛…紅香爐一名乃舊時銅鑼灣東山麓天后廟之中有紅香爐而得名。今此廟為天后古廟」。翻查香港歷史博物館網上文獻,紅香爐營汛於清代設立,清朝時沒有香港島,但只有紅香爐,它就是當時整個香港島的官方名字。
今時今日,天后古廟已經隱沒在鬧市之中,紅香爐這個名字,在地圖上已經幾近找不到,唯獨紅香爐峰,依舊在港島東部屹立不例,百多年來默默看護著這個遠東美麗海港。
筆者按:《香港地理:山海依舊風物在》此書相當有趣,記載了許多香港地名的典故,也記述了70年前後香港古今地貌之變化,有機會定和大家再分享當中內容。
伸延閱讀:
蘇子夏,民國20年初版,《香港地理:山海依舊風物在》,香港商務印書館
其他香港島的行山路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