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未必會喪志, 反而有機會成就志業。
黑膠唱片狂迷 – Ivan Wong |
成長於八十年代的黃國恩 (Ivan) 見證著整個黑膠唱片的興盛。「年少時我住在公共屋村, 當時附近的鄰居全都是玩音響 HI FI 的大哥哥, 他們經常在家中『焚機』, 整層住戶都聽到他們播歌。他們的音響相當高級, 我記得他們是用的是天龍音響組合, 售價要幾千元! 而我當時只能用廉價的錄音帶來聽歌。也許以前娛樂不多,聽歌是我唯一嗜好,所以鄰居一播歌,我就會請求他們打開門,好讓我也能聽到好音樂。」
當時一隻黑膠唱片賣30元,而當時普遍工人月薪只有數千元,聽音樂都是高消費的玩意。唱片雖貴,但仍不乏市場,「以前歌手出大碟是很哄動的事,當年譚詠麟推出《愛的根源》,樂迷們要特意請假去搶購的,唱片店門外是大排長龍,只要一個下午,就可以把首批的唱碟賣清光!」有一些黑膠唱片,因為產量少,所以極其珍貴,「好似張學友的《真情流露》大碟,只有幾千隻應市,現在當然是奇貨可居了。」Ivan當時節衣縮食,也要去買唱片。「我在85年買入第一隻黑膠唱片,就是張國榮的《風繼續吹》,即使那時我仍未擁有黑膠唱盤,但我怕之後買不到了。兩年後,我才買下了人生第一部的黑膠唱盤,我親手將黑膠唱片放進唱盤中,看著唱片慢慢的旋轉,之後再小心翼翼的把唱針降落在唱片上,音色就從傳音機中揚揚升起。當下的感覺真的很奇妙,到現在我也記得。」
陳百強和譚詠麟都是Ivan 喜愛的男歌手 |
八十年代尾至九十年代初, 由於CD 興起, 黑膠唱片的銷情萎縮。「一來顧客都會買新的科技產品, 二來收藏黑膠唱片真的需要很大空間, 三來唱片公司都偏向推出雷射唱片, 因為雷射唱片的製作比黑膠便宜, 故能夠賺取更高利潤。」Ivan記得當時有黑膠收藏家, 將自己所有的黑膠唱片出售。在深水埗鴨寮街二手地攤中, 你可以輕易地買到整箱未開封的黑膠唱片, 「當時就連唱片公司都想清倉。我見過得王靖雯的《Everything》大碟, 全新一箱十多隻賣二十元也沒有人要。」至1997年, 黑膠唱片才谷底反彈, 箇中原因是大陸客人多了。「我做二手買賣, 有些大陸客人話我知, 七、八十年代時他們都愛聽香港流行曲, 但在中國境內根本買不到正版唱片。來到香港後, 他們才逐一買回原裝行貨, 感覺相當興奮。」
現在,Ivan在旺角西洋菜街一商廈租用了一個單位,用來放置自己的珍藏。在不足三百呎的單位內,收藏了近萬隻唱片。「顛峰時,我家中收藏了近三萬隻唱片呢!」
Ivan 的收藏庫, 確實唱片數量就連Ivan 也說不清楚 |
在小室的一角,放置了一台音響櫃。最上面的就是一部頗為新式的唱盤,最引起我注意是唱盤下的支撐物料:有膠擦膠、有memo紙、有木塊、有石頭。「這個支撐方法是我不斷試驗試出來的,可以說是經驗之談吧。因為聲音是音波與空間的互動,當音波碰上不同物質,就會反射出不同的效果 – 最頂層是水晶釘,它能夠令聲音更乾淨清晰;往下是擦膠,它的柔軟性令到聲音更有彈性;兩層擦膠中間是memo紙條,能夠令歌聲更有層次。往下一層是麻石,能夠增強聲音的分析力;在麻石下是白色的雲石,它能夠令聲者歌聲更有厚度;再往下一層就是電木,令到唱片的人聲更加出眾。每一層物料,都各施其職,為音樂發燒友提供最優質的音色。」
唱盤底部由五組的支撐物撐起,提供最美妙的音色 |
從上而下的材質是:水晶釘,擦膠,紙條,擦膠,麻石,雲石,電木,麻石。每一層的物料,Ivan 都能如數家珍的背出它的用法 |
筆者聽罷果真是目定口呆, 真想不到玩音響、玩唱片都可以如此講究、如此細緻。
鳴謝:
攝影: Chan Wai Ho
延伸閱讀: